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有史必有斯人——孙中山与黄兴

时间:2018-04-09 22:37 来源: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 作者:彭纬 广州民革孙中 点击:
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

有史必有斯人——孙中山与黄兴


 

作者:彭纬 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

 

“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那么这句话是哪位先贤所说的呢?

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其丰功伟绩以及革命精神也是为人所尊崇的,而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黄兴即黄克强先生,现在除了在其故乡湖南之外,并不是那么为国人所熟知。

这固然与黄兴英年早逝以及他本人非常低调务实的崇高人格有关,开篇这句名言就是黄兴写给胡汉民的信中的一段话,由此可见一斑。但是黄兴在现代其名不扬也与后世人存在一些尊孙抑黄的做法有关。其实这是非常不公正的,客观公正地对黄兴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不仅无损于中山先生的形象,反而会让人们更加明白中山先生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孙黄本来就是一体,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基本都是合作无间相互倚重的,虽然其中也有存在分歧的时候,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革命情谊。所以真实地宣传黄兴也是宣传中山先生。

“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冯自由语)辛亥革命期间流行“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说法,众口一词都说黄兴是革命的实行家。当时出版的《血书》有《黄兴小史》,其中言:“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惟一之实行家也。故党中最重黄之声望,直可与孙逸仙齐驱并驾矣。”其实此评价亦失之偏颇,黄兴22岁即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后人评价他的诗词:“苍凉不让陆渭南,雄健不让辛稼轩”,旧学功底极深,于1902年被张之洞选派赴日本留学,同年与杨笃生、樊锥、蔡锷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及组织《湖南编译社》,广为宣传其“要救国,必须革命”的爱国思想,在留日学生中影响巨大,也为后来成立同盟会成立的坚实基础。

黄兴不仅注重其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他更进一步以艰苦的斗争,努力去实践自己的坚定的政治信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更是以非凡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戮力笃行,这是与他同时代的人和前辈们所不可企及的。

从1906年起至武昌起义时为止,黄兴直接领导和指挥了一系列起义,屡败屡起,坚持不懈,英勇奋战,在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为创建民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他也以躬行实践的政治成果,检验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因此孙、黄并称其实不是偶然,黄兴(1874~1916)虽然比孙中山小了八岁(比谭嗣同小九岁,宋教仁、蔡锷同年,比他又小了八岁),但在二十世纪初那次重大历史转型中他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信仰共和的革命阵营中德高望重,拥有更广泛的追随者。

对于黄兴的客观评价,应该是正如章太炎先生给黄兴的挽联所说的:“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所说的,没有黄兴,辛亥革命可能就不会发生,中华民国的成立可能还要更晚。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则会苟延残喘更长一段时间!

在中国由君主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黄兴是推翻君主专制、缔造民主共和国的时代伟人,是缔造共和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首倡者当然是孙中山。协助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建设民主共和的,有成千上万革命志士。其中首要的就是黄兴。甚至可以说,没有黄兴就没有辛亥革命。

孙中山与黄兴于1905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39岁,黄兴31岁,两人是通过宫崎寅藏、杨度、程家柽而相识,两人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由于革命思想和理念相通,彼此皆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他们就长期合作从创建同盟会一直到二次革命到黄兴逝世,两位伟人可谓是肝胆相照、紧密合作,推动革命不断走向高潮,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黄兴在中华民国建国过程中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协同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为创建民主中国提供了组织保证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同盟会是以孙黄为轴心建立起来的。同盟会的建立,孙中山有首倡之功,黄兴更有赞助之力。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经宫琦寅藏、杨度、程家柽等人介绍,结识了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湘籍革命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迅速组成了中国同盟会。

既没有明确的组党计划,对留日学生的状况又不太了解的孙中山,结识黄兴之后,如此迅速地组成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党,的确是个奇迹。其中主要功劳就在于留日学生中声名如日中天的黄兴全力支持。筹备过程中,孙中山主张取名为中国革命党,黄兴认为此名一出,党员行动不便,经讨论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在同盟会的组建过程中,黄兴几乎在每个重要环节都起了关键作用。其次同盟会成立后,黄兴在留学生中积极发展会员,派遣会员回国,在各省建立起同盟会的分支机构,使同盟会的组织得以迅速遍布全国。到辛亥武昌起义时。同盟会在国内支部和分会达89个,还建立了100多个外围组织。这些机构分布于全国21个省区,为革命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奠立了组织基础。而且黄兴主要是在长江流域活动推动革命,尤其是湖北新军中发展了许多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首义三武”——蒋翊武、孙武和张振武,都可以说是同盟会员。由此最终促成了武昌首义的辛亥革命。

第三是长期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为同盟会各项活动的开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第四是维护团结,保证了革命工作在同盟会领导下健康发展。同盟会成立后,1907年有旗帜之争,接着是章大炎掀起倒孙风潮,逼迫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1909年陶成章又发动倒孙风潮,要求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选举黄兴为总理。当时黄兴只要有半点权欲,完全可以把孙中山罢免,当上总理。但是黄兴从维护团结出发,进行了坚决抵制,维护了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维护了内部团结。

 

(二)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武装斗争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形式。黄兴是当时武装反清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带领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向清朝专制统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冲击,为推翻几千年君主专制铺平了道路。

黄兴与宋教仁等人于1903年组织成立了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华兴会,这是继兴中会后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在1904年即举行了第一次长沙起义。

还有著名的1911年4月27日(农历是3月29日,亦称3•29起义)的“黄花岗起义”,也是黄兴参与筹备并亲自指挥的,“攻督署”的壮举也是他亲自指挥革命党人所为,起义中他也英勇负伤被打断了两根手指。

孙中山说自己发动“十次革命”,亲临战地的只有镇南关一次,而大多数都是黄兴亲自指挥的。

 

(三)运筹帷幄,驰骋疆场,为创建共和民国立下了殊勋。

建立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作为革命主将的黄兴,筹谋划策,奋力拼搏,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首先,雄据一省,各省纷起响应的战略,是黄兴最先提出的。武昌起义前,他又具体制定了一个11省同时并举的计划,布置各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刻把北洋精锐编成三个军,以一军守卫都城,以两个军的兵力向武汉发动反扑。双方在汉口交战初期,民军在汉口前线指挥的主将,或暗地通敌,或因伤退下火线,或借故返回武昌。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这时正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假如汉口前线无人指挥,势将立刻崩溃。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10月28日,黄兴抵达武昌。几乎没有喘一口气,即亲临前线视察。视察后返回武昌,和黎元洪筹商战守后,当晚又偕同参谋人员亲临前线指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势下,他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达一个月之久,尽管未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北洋大量精锐,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使山西、云南、上海等9省区得以乘机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终以一隅之失,换来了全局的胜利。

各省起义以后,急需建立临时中央政府,以便统一全国革命力量,协调行动,和便于对外交涉。黄兴为组建临时政府,在地点、人选、经费等问题上折冲磋商,同样煞费苦心。特别是12月23日, 各方人士一致推举威望极高的黄兴作为大元帅主持成立民国临时政府,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黄兴正打算即日动身去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得悉孙中山已经回国,他立即停止出发。待孙中山25日抵达上海,即与宋教仁等秘密商定,向各省代表示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

由于黄兴的积极筹划,南京临时政府在孙中山到达上海仅一个星期就宣告成立。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中华民国也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从创建同盟会到中华民国成立为时仅6年多。在这期间,黄兴不但全力投入革命斗争,而且变卖家产支援革命,以至把14岁的儿子黄一欧也交给革命。这段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夺取革命胜利,建成民主共和国而操劳。因此,人们当时就把黄兴和孙中山并列为开国元勋。并称孙黄,他是当之无愧的。孙中山说:“黄君…身为同志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确是肺腑之言。

(四)矢志不移,为维护共和制奋斗终身。

黄兴的革命生涯,大体可分成两大阶段。1900至1911年为前段,中心目标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1912年起为后段,主要是为维护和巩固共和制奋斗。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北京的清政府尚未退位。袁世凯利用南北对峙形势,凭借拥有一支强大的北洋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左右开弓,攫取权位。经过南北和谈,南方革命党人在军力不足、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势下,为了实现民主共和,不得不向袁让步,在清政府交出政权后,同意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

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大总统,宣誓忠于共和。实力不济的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黄兴在内,开初都轻信了他的谎言。以至当年八九月间,孙、黄应袁世凯一再邀请北上时,孙黄在北京都一再公开表示拥护袁世凯当总统。孙中山甚至表示,要让袁当十年总统,他则从事实业,十年之内修20万里铁路。黄兴则认为修铁路需要矿业滋养,决心从事矿业开采。

可是,袁世凯的专制独裁野心很快暴露。不到一年,随着宋教仁被刺,他们的梦幻很快破灭。孙中山和黄兴都由拥袁转向反袁,而在反袁策略上则存在严重分歧。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相继发生了“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在这两次反袁斗争中,黄兴付出了大量心血。直到袁世凯死后,他还在为维护共和献计献策。

(五)护孙却反对个人崇拜

黄兴从1905年开始到1916年去世,十余年间极力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他与孙中山也发生过三次严重矛盾。

1907年初,他们因讨论国旗的图式发生激烈争论。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又与日本的太阳旗相近,而倾向于象征社会主义的井字旗。孙中山指责用井字旗有复古倾向,声言“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

孙中山听不进不同意见,黄兴十分不快,“欲退会断绝关系”。宋教仁日记认为旗式之争不过是一个小问题,只是触发点,其根源在于孙中山“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做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后来黄兴冷静下来,写信给胡汉民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余今为党为大局,已勉从先生意耳。”国旗图式之争后,他在领导各次起义时仍用青天白日旗。

第二次是关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孙中山责备黄兴,说他在宋教仁遇刺后首倡“法律解决”,贻误戎机。实际上,二次革命与民国初年厌乱而思治的民心不符,与贻误戎机无太大关系。但黄兴致书孙中山说:“南京事败,弟负责任。万恶所归,亦所甘受。先生之责,固所宜然。”黄兴对此作了深刻检讨,也婉转希望孙中山有所自省。

第三次是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时,黄兴坚决反对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和盖手指模的规定,他坚持不参加中华革命党,不另立门户,并为此避走美国,给孙中山留下放手实施自己主张的空间。孙中山和陈其美都有诿过于他,但他从不反击,并矢口不谈他与孙中山的意见分歧。在美国,每当谈到孙中山时,都未曾提改组问题,相反,每次都很真诚地表达对孙的敬意。

可能主要是因为黄兴与孙中山有以上一些分歧,特别是最后成立中华革命党两人几乎决裂,以至于造成后人因而抑黄的主因。其实两人都是心系革命的正人君子,并未因分歧而对立。到1916年蔡锷与梁启超起兵反袁,黄兴应邀回国,孙此时致电表达对黄兴的完全谅解与合作之意,黄孙旋即和好如初,无奈好景不长天妒英才,黄兴归国不久便身患重病,于10月31日与世长辞。孙中山不仅多次亲自前往探视,而且黄兴过世后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亲自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并亲自为其主持国葬。而且接下来几个月多次祭奠黄兴,并亲自撰写挽联曰: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上联说西汉随何和陆贾二位谋臣缺武,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二位武将缺文,而黄兴文武双全,得此才实属不易,旷世难求。

下联说伯夷隐居不仕,而柳下惠却出任大夫;彭祖寿高八百,而殇子未成年早夭。黄兴只活42了岁,就为革命而死,自谦不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对黄兴的器重与推崇!

纵观黄兴一生,从1903年成立华兴会投身革命,可谓鞠躬尽瘁,至死方休,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功成不居、不恋权位的圣贤之质更是千百年读书人的典范,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正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黄兴先生以其革命奋斗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彪炳千古的榜样,将永远为中华儿女所铭记!

------分隔线----------------------------